茶,作为与可可、咖啡齐名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品之一,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国人。它不仅仅是一种饮料,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,一种生活的态度。
然而,近年来,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,一些关于茶叶成分的争议也开始浮现。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关于“茶叶内含有致癌物质”的言论,它们笼罩在热爱品茶的人们心头,让他们在每一次端起茶杯时,都不禁要思考:这杯茶,真的是健康的吗?
那么,饮茶真的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吗?在日常生活中,选择喝茶还是喝水,哪种更益于我们的健康呢?
01
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团队在《欧洲流行病学杂志》上发表过一项研究,他们精心筛选了455981名受试者,平均年龄在50.9岁左右,其中男性占比36.1%。
在这群人中,有42.1%的男性与16.1%的女性几乎每日与茶为伴,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癌症的阴影悄然降临。
在长达10年的随访中,共有22652例新发癌症的病例让人痛心。深入剖析数据后,研究团队发现,那些每日茶叶消费量超过4g的受试者,与癌症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与那些每周难得一饮的人相比,他们的整体癌症风险上升了26%,肺癌风险更是高达62%,胃癌风险也上升了29%。
但当我们试图剥离吸烟、饮酒这些致癌因素的干扰时,这种联系似乎变得不再那么清晰。在排除了这些变量后,每日茶叶消费量超过4g的人群,其整体癌症风险、肺癌风险和胃癌风险分别上升了13%、31%和18%,但这一增长幅度明显减小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些关联在男性群体中尤为显著,尤其是那些烟酒不离身的人群。而对于女性来说,喝茶与癌症之间并未发现明显的关联。
在不吸烟、不饮酒的人群中,即便每日饮茶量超过4g,也仅与胃癌风险上升46%相关,与其他癌症的发病风险并无显著关系。
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,茶叶成了无辜的“背锅侠”,我们可以放心喝茶,在我们国家,烟酒茶似乎总是相伴相生,这种传统观念可能让我们忽视了真正的健康杀手。
02
50岁以后要忌茶吗?5种茶还是少喝为好
据调查,竟有八成百岁老人钟爱饮茶,更有四成老人将一生嗜茶视为长寿的秘密。然而,在选择茶饮时,却需慧眼识珠,因为并非所有的茶都能为健康加分。
1、要警惕烫茶的危害。那些热气腾腾、温度超过65℃的茶汤,宛如一把双刃剑,在带来短暂暖意的同时,也悄然损伤着口腔和食管的黏膜。
长此以往,可能导致细胞“异型性”增多,甚至诱发癌变。因此,建议老人们在品茗之前,不妨让茶汤稍微降降温,以免烫伤。
2、浓茶亦需慎饮。浓茶中的氟含量较高,长期大量饮用,会加重肾脏的负担,甚至导致氟在肾脏中堆积,损害其功能。这种茶虽然香浓,却可能带来健康的隐患。
3、变质茶更是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那些因潮湿、霉变而变质的茶叶,可能含有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和致癌物,饮用后极易诱发肝癌等疾病。因此,在选购茶叶时,务必留心茶叶的保存状况,避免饮用变质茶。
4、生茶同样需要谨慎对待。这种未经揉捻直接烘干的烘青绿茶,口感较为涩重,对胃粘膜的刺激性较强。
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老年人来说,饮用后可能会出现“刮胃”的不适感。因此,建议将生茶用文火炒制一番后再饮用,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。
5、还要提醒老人们注意泡茶的时间。茶叶冲泡过久,北大研究:每天喝茶超克,胃癌风险增加%?喝茶到底是好是坏?其中的有益成分如茶多酚类脂、芳香物质等会被氧化掉,导致营养价值降低、口感变差。
同时,长时间浸泡的茶叶还可能增加细菌污染的风险。因此,在享受茶香的同时,也要注意控制泡茶的时间。
03
家里放了几年的茶,还能不能喝?
茶叶,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,早已深深融入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。即便不常品茗,家中也常能见到茶叶的身影。
而关于茶叶的保质期,不少家庭或许有着“越陈越香”的误解,认为茶叶并无明确的保质期限。然而,真相并非如此。
首先,谈及白茶与黑茶,它们宛如时光中的佳人,经过岁月的沉淀,愈发显得韵味悠长。只要妥善存放在干燥、无异味的环境中,它们的保质期便仿佛拥有了无限的延展性,可以静静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岁月。
再来看乌龙茶,这位优雅的茶中佳人,以其独特的发酵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。清香型的乌龙茶,保质期较为短暂,约在两年左右;而浓香型的乌龙茶,发酵程度更深,烘焙更足,因此可以保持3至10年的芬芳。
红茶,全发酵的工艺赋予了它独特的韵味。只要确保存放环境干燥,红茶便能在2至3年的时光里,持续散发出迷人的香气。
至于绿茶和黄茶,它们清新而娇嫩。由于发酵程度较轻,它们的保质期相对较短,一般建议在18个月内品尝,方能领略其最佳风味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