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年高考全国卷二语文(新课标二卷有哪些省份使用)

熙问 经验 2024-03-22 995 0

新课标二卷有辽宁、重庆、海南、云南、西藏、山西、内蒙古、吉林、黑龙江省份使用。

高考新课标二卷就是全国二卷。有9省市使用分别是辽宁、重庆、海南、云南、西藏、山西、内蒙古、吉林、黑龙江。从2013年开始,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、Ⅱ卷。从2016年开始,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、Ⅱ卷、Ⅲ卷。并且从2016年开始,全国Ⅰ、Ⅱ、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、甲、丙卷。

在2015年高考前,全国卷有新课标一卷和新课标二卷两套试卷。但2016年高考已经没有新课标卷了,改名称了,统一改为全国卷了。全国卷有三套,分别为全国甲卷、全国乙卷和全国丙卷。全国甲卷为原来的新课标二卷,全国乙卷为原来的新课标一卷,全国丙卷是新增加的。

全国卷的自命题卷:

目前自命题的省份分别是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辽宁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陕西、海南、广西。一共18个,其中广西是用大纲卷。

新课标全国卷适用省:河南、黑龙江、吉林、宁夏、陕西、海南、山西、新疆、云南、内蒙古、河北。全国卷适用省:贵州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、广西。自命题的省份: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辽宁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卷(江西文综卷同新课标文综卷)、海南、山东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陕西。

新课标全国卷Ⅰ适用省: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语文及综合、湖北综合、江西综合、湖南综合。新课标全国卷Ⅱ适用省:贵州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、黑龙江、吉林、宁夏、内蒙古、新疆、云南、海南语数外、辽宁综合。自主命题的省份: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辽宁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陕西、海南、广西大纲卷。

1. 帮我找10个文言文阅读有翻译,有题目.急

一.(2005年上海市)阅读下文,完成7—10题(10分)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,日流影移,而徙衽③以从阴.及至暮,反席于树下.及月流影移,复徙衽以从阴,而患露之濡④于身.其阴逾⑤去,而其身逾湿,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. [注释] ①逃暑:避暑,乘凉.②孤林:独立的一棵树.③衽(rěn): 卧席.④濡(rú):沾湿.⑤逾:同“愈”,更加. 7.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.(4分) (1)徙衽以从阴 ( ) (2)其阴逾去 ( ) 8.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.(2分)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. 9.郑人的“拙”具体表现在 .(用自己的语言表达)(2分) 10.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.(2分) 二. (2005年临沂市)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,做6---9题. 甲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.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.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欤?向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向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向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: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. (选自孟子《鱼我所欲也》) 乙孟子曰:“……丈夫①之冠②也,父命③之;女子之嫁也,母命之.往送之门,戒之曰:‘往之女家,必敬必戒,无违夫子!’以顺为正者,妾妇⑤之道也.居天下之广居⑥,立天下之正位⑦,行天下之大道⑧;得志与民由⑨之,不得志独行其道.富贵不能***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:此之谓大丈夫.”(节选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 〔注释〕①〔丈夫〕成年男子 ②〔冠〕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,要举行加冠礼.③〔命〕教导 ④〔夫子〕丈夫 ⑤〔妾妇〕妇女,这里“妾”“妇”连用 ⑥〔广居〕宽大的房子,孟子用来比喻“仁”⑦〔正位〕正确的位置,孟子比喻“礼”⑧〔大道〕大路,孟子用来比喻“义”⑨〔由〕遵循大道走. 6、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.(2分) 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. 得: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? 已: ③ 往之女家 之: ④ 以顺为正者,妾妇之道也. 顺: 7、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.(4分) ①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富贵不能***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:此之谓大丈夫. 8、甲、乙两文中,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?(4分) 答: 9、甲、乙两文中,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?这其中又有何差异?(3分) 答: 6、①得:通“德”,感激(或恩德、恩惠) ②已:停止 ③ 之:到……去 ④顺:顺从(2分,解释对两个给1分) 7、①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,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!②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,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,威武不能使我屈服(4分.每句2分,不要求与原文完全一致,翻译正确、无语病即可) 8、甲文:义重于生,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,应该舍生取义(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“失去本心”).乙文:大丈夫应该有“富贵不能***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骨气,要坚守仁、义、礼(或人要坚守仁、义、礼)(4分,各2分) 9、为人处世应该讲求“义”(1分) 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“义”的骨气,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“仁”、“礼”的主张(2分) 三. 2005年临沂市(课改实验区用)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,做6—9题. [甲]王子曰:仲永之通悟,受之天也.其受之天也,贤于材人远矣.卒之为众人,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.彼其受之天也,如此其贤也,不受之人,且为众人;今夫不受之天,固众人,又不受之人,得为众人而已耶? (节选自《伤仲永》) [乙]人之为学,不日进则日退.独学无友,则孤陋①而难成.久处一方,则习染而不自觉.不幸而在穷僻之域,无车马之资②,犹当博学审③问,古人与稽④,以求其是非之所在,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.若既不出户,又不读书,则是面墙之士,虽有子羔、原宪⑥之贤,终无济于天下.子曰:“十室之邑⑦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⑧之好学也.”夫以孔子之圣,犹须好学,今人可不勉⑨乎? (节选自顾炎武《与友人书》) [注解]①[孤陋]片面、浅陋.②[资]盘缠.③[审]详细.④[稽]探究、考察.⑤[庶几]差不多.⑥[子羔、原宪]孔子的弟子.⑦[邑]地方,⑧[丘]孔子.⑨[勉]勤勉,努力. 6.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.(2分) ①卒之为众人 卒: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: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: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: 7.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.(4分) ①其受之天也,贤于材人远矣. ②人之为学,不日进则日退. 8.甲文谈“成才”,乙文谈“做学问”,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.请根据你的理解,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.(3分) 9.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,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.(4分) 甲文: 乙文: 6.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(答“疆界”“区域”也算对) ④帮助(2分,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) 7.①他的天资,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,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(4分.每句2分,不要求文字一致,翻译正确、无语病即可) 8.甲文强调要想成才,除“受之天”外,更要“受之人”.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,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,要出门学习生活(或开阔眼界)[3分.答对甲。

2. 历年语文高考全国卷2的文言文翻译题

1994年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,完成12-19题。

何子平世居会稽,少有志行,见称于乡曲。事母至孝。

扬州辟从事史,月俸得白米,辄货市粟麦。人或问曰:“所利无几,何足为烦?”子平曰:“尊老在东,不办常得生米,何心独飨白粲①。”

每有赠鲜肴者,若不可寄至其家,则不肯受。母本侧庶,籍注失实②,年未及养,而籍年已满,便去职归家。

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,谓曰:“尊上年实未八十,亲故所知。州中差有微禄,当启相留。”

子平曰:“公家正取信黄籍,籍年既至,便应扶侍私庭,何容以实年未满,苟冒荣利。且归养之愿,又切微情。”

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,子平曰:“实未及养,何假以希禄?”觊之益重之。既归家,竭身运力,以给供养。

末除吴郡海虞令,县禄唯以养母一身,而妻子不犯一毫。人或疑其俭薄,子平曰:“希禄本在养亲,不在为己。”

问者惭而退。母丧去官,哀毁逾礼,每至哭踊,顿绝方苏。

(《宋书?孝义传》)〔注〕①白粲:白米。 ②籍:户口册,即下文的“黄籍”。

当时规定,官员父母年满八十,应解职归家奉养。12.下列两句中红字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(2分) ①扬州辟从事史。

②竭身运力,以给供养。 A.①设立pì②给以gěi B.①设立pì②使……丰足jǐ C.①征召bì②使……丰足jǐ D.①征召bì②给以gěi13.对“辄货市粟麦”一句中“货”、“市”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(2分) A.都是“卖出” B.都是“买入” C.买入、卖出 D.卖出、买入14.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红字的字的意思,判断正确的一项是(2分) A.两个“亲”字相同,两个“每”字不同 B.两个“亲”字相同,两个“每”字也相同 C.两个“亲”字不同,两个“每”字相同 D.两个“亲”字不同,两个“每”字也不同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15.州中差有微禄,当启相留。

(2分) A.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,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。 B.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,将禀告上司挽留你。

C.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,将禀告上司挽留你。 D.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,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。

16.实未及养,何假以希禄?(3分) A.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,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? B.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,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? C.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,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? D.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,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?17.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,正确的一项是(3分) ①扶侍私庭;②顿绝方苏 A.①在家奉养母亲;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B.①扶助母亲理家;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C.①扶助母亲理家;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D.①在家奉养母亲;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18.以下六句话,分别编为四组,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()(3分) ①月俸得白米,辄货市粟麦 ②何心独飨白粲。 ③尊上年实未八十,亲故所知。

④实未及养,何假以希禄? 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,而妻子不犯一毫。 ⑥希禄本在养亲,不在为己。

A.①③⑤ B.②④⑤ C.①②⑥ D.③④⑥19.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,正确的一项是(3分) A.由于老母“籍注失实,年未及养”,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,但他出于“归养之愿,又切微情”的考虑,坚持归家。 B.子平归家之后,“竭身运力,以给供养”,认为“希禄本在养亲”,坚持“县禄唯以养母一身”,从而实现了“归养之愿”。

C.子平不愿以老母“实年未满”而“苟冒荣利”,又不肯“以母老求县”,归家养母,竭尽全力,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。 D.由于老母“籍年已满”,子平去职归家;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,但他碍于“公家正取信黄籍”,婉言谢绝。

12.(2分)C 13.(2分)D 14.(2分)C 15.(2分)B 16.(3分)D 17.(3分)A18.(3分)C 19.(3分)D1995年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,完成12-19题。 郑善果母者,年二十而寡。

性贤明,有节操,博涉书史,通晓治方。每善果出听事,母恒坐胡 床,于障后察之。

闻其剖断合理,归则大悦。若行事不允,或妄怒,母乃还堂,蒙被而泣,终日不 食。

善果伏于床前,亦不敢起。母方起谓之曰:“吾非怒汝,乃愧汝家耳。

吾为汝家妇,获奉酒扫。 如汝先君,忠勤之士也,在官清恪,未尝问私,以身徇国,继之以死,吾亦望汝副其此心。

汝既年小而孤,吾寡妇耳,有慈无威,使汝不知礼训,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?汝自童子承袭茅土,位至方伯,岂汝身致之邪?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,心缘骄乐,堕于公政!”母恒自纺绩,夜分而寐。善果曰:“儿封侯开国,位居三品,秩俸幸足,母何自勤如是邪?”答曰:“呜呼!汝年已长,吾谓 汝知天下之理,今闻此言,故犹未也。

至于公事,何由济乎?今此秩俸,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 也。当须散赡六姻,为先君之惠,妻子奈何独擅其利,以为富贵哉!又丝(xǐ,麻)纺织,妇人之务,上自王后,下至大夫士妻,各有所制。

若堕业者,是为骄逸。吾虽不知礼,其可自败名乎?”12.对下列四句中加黑的字的解释,错误的一项是(2分) A.若行事不允,或妄怒。

允:公平。 B.在官清恪,未尝问私。

恪:谨慎而恭敬。 C.吾亦望汝副其此心。

副:符合 D.岂汝身致之邪? 致:导致。13.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字的字的意思,判断正确的一项。

3. 文言文翻译试题

1d。

拔:攻下,拿下全文翻译:译文吴起担任魏武侯时的西河郡守。秦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,吴起想攻下它。

不除掉小哨亭吧,会对魏国的种田人构成很大危害;要除掉小哨亭吧,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。 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,然后下令道:"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,就赏给谁上等田地,上等住宅。

"没有人去搬它。等到有了搬动它的人,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。

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,并下令说:"谁能把它搬到西门,赏赐如前。"人们抢着搬它。

于是吴起下令道:"明天将攻打哨亭,有能先上去的,任命他做国大夫,赏他上等田地住宅。 "人们争先恐后。

于是攻打哨亭,一个早上就拿下了。2《惊弓之鸟》[注释] 合从:同“合纵”,此处指六国联合抗击秦国。

更羸(léi)——战国时的名射手。 京台——高台。

虚发——虚拉弓弦,不放箭。下鸟——使鸟落下。

有间(jiàn)——过一段时间。 孽(niè)——本指植物从根部生出来的嫩芽,此出指未复元的创伤。

徐——缓慢。 故疮——旧伤。

引——伸,展。这里指伸展翅膀。

⑧陨(yǔn)——从高处掉下来。 翻译: 东方六国合纵西抗强秦。

赵国的使者魏加拜见楚相春申君,说:“你还有派将军吗?” (春申君)说:“有的,我想派遣临武君为主将。 ” 魏加说:“我小的时候喜爱射箭,我想用射箭打个比方,可以吗?” 春申君说:“可以” 魏加说:“有一天,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,抬头看见飞鸟。

这时更羸对魏王说:‘我只要虚拨一弓弦,就可以把鸟射死在你眼前。 ’魏王说:‘射技有如此高超吗?’更羸说:‘可以的。

’ 过了一会儿,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,更羸虚射一箭就把这大雁射落在地上。魏王说:‘可是虚射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?’更羸说:‘因为这是一只病雁。

’魏王说:‘你怎么知道?’更羸说。

4. 文言文第9篇翻译和题目

原文人或问孔子曰:“颜回何如人也?” 曰:“仁人也。

丘弗如也。”“子贡何如人也?”曰:“辩人也,丘弗如也。”

“子路何如人也?”曰:“勇人也,丘弗如也。”宾曰:“三人皆贤夫子,而为夫子役,何也?”孔夫子曰:“丘能仁且忍,辩且讷,勇且怯,以三子之能,易丘一道,丘弗为也。”

孔子知所施之也。秦牛缺径于山中而遇盗,夺之车马,解其橐笥,拖其衣被。

盗还反顾之,无惧色忧志,欢然有以自得也。盗遂问之曰:“吾夺子财货,劫子以刀,而志不动,何也?”秦牛缺曰:“车马所以载身也,衣服所以掩形也,圣人不以所养害其养。”

盗相视而笑曰:“夫不以欲伤生,不以利累形者,世之圣人也。以此而见王者,必且以我为事也。”

还反杀之。此能以知知矣,而未能以知不知也;能勇于敢,而未能勇于不敢也。

凡有道者,应卒而不乏,遭难而能免,故天下贵之。今知所以自行也,而未知所以为人行也,其所论未之究者也。

人能由昭昭于冥冥,则几于道矣。《诗》曰:“人亦有言,无哲不愚。”

此之谓也。(《淮南子·卷十八·人间训(下)》)译文有人问孔子:“颜回是个怎样的人?”孔子回答说:“是个仁慈的人。

我不如他。”有人又问:“子贡是个怎样的人?”孔子回答说:“是个善于辞令的人。

我不如他。”又问:“子路是个怎样的人?”孔子回答说:“是个勇敢的人。

我不如他。”那位客人就说了:“他们三个人都比你行,可是都成为你的学生,听你教诲,这又是为什么呢?”孔子说:“但我孔丘是既能仁慈又能下决断的,既善于辩说又有时显得嘴笨,既勇敢又胆怯的。

拿他们三个人的长处换我这种处世之道,我还不情愿呢。”孔子懂得该怎样来运用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。

秦牛缺路过一座山,遇到了一群强盗,强盗抢走了他的车马,解开他的口袋和竹箱,还夺走了他的衣被。强盗们离去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秦牛缺,只看见秦牛缺非但没有恐惧、忧伤的神情,反而还显得很高兴的样子,有点悠然自得。

强盗们于是问秦牛缺:“我们抢了你的财物,用刀胁迫你,但你却面不改色心不跳,这是为什么呢?”秦牛缺回答说:“车马是用来供人装载和乘骑的,衣裳是用来掩遮体形的,圣人是不会因为顾惜这些养身护身的财物而去伤害自己的身心的。”强盗们听了这番高见后相视而笑,说:“这人知道不以物欲伤害身心,不为利益拖累身体,是当今的圣人。

如果这样的人以这样的高论去见君王而被重用后,他必定会对我们作认真处理解决的。”于是这群强盗又折回来杀死了秦牛缺。

这位秦牛缺能够凭他的智慧来显示自己什么都懂,但却不能以聪明而掩其聪明、装糊涂以避杀身之祸;这位秦牛缺敢于表现自己勇敢,却不敢于表现自己“柔弱”。凡是有道之人,都能应付仓猝事变而不会显得束手无策,遇到祸患总能化解,所以天下人都看重他。

如果现在只知道自己做某事的原由,而不知道别人做某事的原由,知己不知彼,那么这样的人对纷繁复杂的事还远远没有研究透。人如果能由原本的明白精明进入到混沌高明的境界,那么他就离道不远了。

《诗经》上说:“人们说过这样的话,哲人无不愚。”说的就是这道理。

33、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、而为夫子役 役:驱使B、秦牛缺径于山中而遇盗 径:山路C、盗还反顾之 顾:回头看D、故天下贵之 贵:以……为贵34、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、而为夫子役 公输班为我为云梯B、劫子以刀 醒能述以文者C、盗相视而笑曰 朝而往,暮而归D、此之谓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35、下列对对本文内容的概括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、孔子既能看到自己“仁”不如颜回,“辩”不如子贡,“勇”不如子路,也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。B、秦牛缺面对一伙盗贼,非但不惊惶畏惧,面露忧色,反而还显得很高兴,谈笑自若,悠然自得。

C、盗贼见秦牛缺是一个不因物欲而伤害身心,不因利益而拖累身体的圣人,而肃然起敬,刀下留人。D、本文将孔子与秦牛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,批评了秦牛缺的锋芒毕露,而赞扬了孔子的大智若愚。

36、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丘能仁且忍,辩且讷,勇且怯,以三子之能,易丘一道,丘弗为也。

参考答案:33、B径:名词作动词,走在路上。34、AA、为:介词,表被动,被。

动词,建造;制作。B、以:介词,用。

C、而:连词,表修饰。D、结构助词,辅助表示宾语前置,无实义。

35、C盗贼们最终返回来杀掉了秦牛缺。36、我孔丘是既能仁慈又能下决断的,既善于辩说又有时显得嘴笨,既勇敢又胆怯的。

拿他们三个人的长处换我这种处世之道,我还不情愿呢。

5. 《高中文言文阅读范式有答案译文》古诗原文及翻译

作者:阅读下文,完成第17—22题。

(18分)①范式,字巨卿,山阳金乡人也。少游太学,为诸生,与汝南张劭为友。

劭字元伯。二人并告归乡里,式谓元伯曰:“后二年当还,将过拜尊亲,见孺子焉。”

乃共克期日。 后期方至,元伯具以白母,请设馔以候之。

母曰:“二年之别,千里结言,尔何相信之审邪?”对曰:“巨卿信士,必不乖违。”母曰:“若然,当为尔酝酒。”

至其日,巨卿果到,升堂拜饮,尽欢而别。②式仕为郡功曹。

后元伯寝疾笃,同郡郅君章、殷子征晨夜省视之。 元伯临尽。

叹曰:“恨不见吾死友!”子征曰:“吾与君章尽心于子,是非死友,复欲谁求?”元伯曰:“若二子者,吾生友耳。山阳范巨卿,所谓死友也。”

寻而卒。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,屣履而呼曰:“巨卿,吾以某日死,当以尔时葬,永归黄泉。

子未我忘,岂能相及!”式恍然觉寤,悲叹泣下,具告太守,请往奔丧。 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,许之。

式便服朋友之服,投其葬日,驰往赴之。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。

既至圹①,将窆②而柩不肯进。其母抚之曰:“元伯!岂有望邪?”遂停柩。

移时③,乃见有素车白马,号哭而来。其母望之曰:“是必范巨卿也。”

巨卿既至,叩丧言曰:“行矣元伯!死生路异,永从此辞。 ”会葬者千人,咸为挥涕,式因执绋(送殡用的绳索)而引,柩于是乃前。

式遂留止冢次,为修坟树,然后乃去。③举州茂才④,四迁荆州刺史。

友人南阳孔嵩,家贫亲老,乃变名姓,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⑤。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,把臂谓曰:“子非孔仲山邪?”对之叹息,语及平生。

曰:“昔与子俱曳长裾,游息帝学。吾蒙国恩,致位牧伯⑥,而子怀道隐身,处于卒伍,不亦惜乎!”式敕县代嵩,嵩以为先佣未竟,不肯去。

(节选自《后汉书·列传第七十一》)注释:①圹:墓穴。②窆:下葬。

③移时:过了一会儿。 ④茂才:秀才。

⑤街卒:掌管街道治安、扫除等事的差役。⑥牧伯:州郡长官。

17。解释下列加点的字。

(4分)⑴乃共克期日( ) ⑵巨卿信士,必不乖违( )⑶咸为挥涕( ) ⑷式见而识之( ) 18。 下列各句中的“而”与例句中的“而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:( )(2分)例:“而子怀道隐身”A。

尽欢而别 B。屣履而呼曰 C。

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 D。号哭而来19。

下列各项与“子未我忘”句式不同的一项是:( )(2分)A。不吾知也 (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) B。

足以极视听之娱(《兰亭集序》)C。 大王来何操 (《鸿门宴》) D。

句读之不知(韩愈《师说》)20。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。

(6分)⑴元伯具以白母,请设馔以候之。⑵其母望之曰:“是必范巨卿也。

”21。用“/”为第③段划线句断句。

(2分)式 行 部 到 新 野 而 县 选 嵩 为 导 骑 迎 式 式 见 而 识 之呼 嵩。22。

细读全文,概述范式的性格特点。(2分)。

6. 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翻译

新浪教育,语文原卷

二、本大题共五小题,每小题3分,共15分。阅读下面文言文,完成6—10。

叔孙通者,薛人也。及项梁之薛,叔孙通从之。败于定陶,从怀王。怀王为义帝,叔孙通留事项王。汉二年,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,叔孙通降汉王。汉王败而西,因竟从汉。

汉五年,已并天下,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。高帝悉去秦苛仪法,为简易。群臣饮酒争功,醉或妄呼,拔剑击柱,高帝患之。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,说上曰:“夫儒者难与进取,可与守成。臣愿征鲁诸生,与臣弟子共起朝仪。”高帝曰:“得无难乎?”叔孙通曰:“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。”上曰:“可试为之,令易知,度吾所能行为之。”

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。鲁有两生不肯行,曰:“公所事者且十主,皆面谀以得亲贵。吾不忍为公所为。公所为不合古,吾不行。公往矣,无污我!”叔孙通笑曰:“若真鄙儒也,不知时变。”遂与所征三十人西,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

习之月馀,叔孙通曰:“上可试观。”上既观,使行礼,曰:“吾能为此。”乃令群臣习肄①。汉七年,长乐宫成,诸侯群臣皆朝。仪:先平明,谒者治礼,引以次入殿门。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,设兵张旗志。传言“趋”。殿下郎中夹陛,陛数百人。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,东乡;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,西乡。大行设九宾,胪传。于是皇帝辇出房,百官执职传警。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。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。至礼毕,复置法酒。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,以尊卑次起上寿。觞九行,谒者②言“罢酒”。御史执法,举不如仪者,辄引去。竟朝置酒,无敢喧哗失礼者。于是高帝曰:“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。”乃拜叔孙通为太常,赐金五百斤。叔孙通出,皆以五百斤赐诸生。诸生乃皆喜曰:“叔孙生诚圣人也,知当世之要务。”

(取材于《史记·叔孙通传》)

①肄:学习、练习 ②谒者:官名,掌接待宾客及赞礼。

6.下列语句中,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:渐渐

B.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:估量

C.若真鄙儒也 鄙:品德低下

D.竟朝置酒 竟:直至……终了

翻译给你了,呵呵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最近发表

熙问

这家伙太懒。。。

  •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。